SiC 单晶材料具有硬且脆的特性,这给它的切片加工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同时对磨削精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晶圆制造往往是一个耗时较长且难度系数颇高的复杂过程。

本文将着重介绍几种应用于 SiC 单晶的切割加工技术,以及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些晶圆制备方法。

首先,把通过升华法制备好的 SiC 单晶从坩埚中取出来,随后要历经多个加工工艺才能制成晶圆。下图呈现了晶圆制造大致的工艺流程。SiC 单晶(也叫做 SiC boule)在加工时,第一步要先确定其晶体方向,接着进行外圆磨削,将其加工成圆柱形晶体(有时候会被称作 SiC puck)。对于用于功率器件的 n 型 SiC 晶圆来说,其圆柱形晶体的上下表面通常是偏角为 4° 的 {0001} 平面。

之后,需要制作一个定向边或者定向切口,以此来明确晶片表面的晶体取向。在大口径的 SiC 晶圆加工过程中,往往更倾向于采用定向切口这种方式。再往后,要把圆柱形的单晶 SiC 加工成薄片,多数情况下会运用多线切割法来进行切片操作。多线切割的原理是,在切割线与 SiC 晶体之间放置磨粒,通过按压切割线并使其移动来实现切割。不过,经过切割后的 SiC 板会存在厚度分布不均匀以及表面凹凸不平等问题,所以还得进行平整化处理。

在平整化这一阶段,先是通过研磨的方式去除微米级以上的凹凸部分。但在研磨时,由于磨粒的作用,表面会残留一些细微的划痕和凹凸。接下来,则要通过精加工抛光来去除微米级以下的凹凸,让表面达到镜面效果。相较于研磨,抛光所使用的磨粒颗粒更小,并且在加工过程中会格外留意,避免在表面留下划痕,同时也不会在内部造成潜在的伤痕。

经过抛光后的晶圆,其外周通常会形成边缘,而这个边缘在碰到物体时很容易破裂。所以,为了避免出现锐角,还需要对晶圆的外周进行边缘研磨。下图展示了磨边前后外周部的剖面形状图,并且在行业内,关于边缘形状,相关协会已经制定了对应的标准。

由于 SiC 本身是一种硬度很高的材料,常常被用作各类材料加工时的磨粒,所以将 SiC 晶棒加工成晶圆着实是一个漫长又困难的过程,目前相关技术仍处于不断尝试改进的阶段。

在切片加工方面,有一些新的尝试值得关注。据报道,有一种利用激光切片的方法。具体操作是,让激光束从圆柱形晶体的顶部进行照射,使其在 SiC 晶体内所需的切片深度处聚焦形成改质区,接着通过对整个表面进行扫描,把改质区扩展成平面,最后将薄片剥离出来。一般采用多线切割进行切割时,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切口损耗,而且因为切割线的波动还会导致表面凹凸不平,进而使得研磨量增加,造成更多的晶体部分被浪费掉。与之相比,激光切片的方法不仅能够减少切口损耗,还能缩短加工时间,所以被视作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技术。

此外,还有一种切片加工的新方法正在尝试中,那就是在金属丝与 SiC 晶体之间施加电压,利用产生的放电现象来进行切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切口损耗,这种方法被称为金属丝放电切片加工。

另外,有一种与传统 SiC 单晶制备晶圆不一样的方法也被提了出来。有研究报告指出,可以在异质衬底(也就是支撑衬底)的表面上粘合 SiC 单晶薄膜来制备 SiC 晶圆。上图展示了粘合和剥离过程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先是将氢离子等从 SiC 单晶的表面方向注入到剥离深度,然后把 SiC 单晶的离子注入面叠加在表面平坦的支撑衬底(比如多晶 SiC 等)上,接着通过加压和升温的操作,将 SiC 单晶层转移至支撑衬底上,之后再进行剥离。此后,SiC 单晶还需要进行表面平坦化处理,处理好后又可以再次应用到上述的粘合过程中。与 SiC 单晶相比,支撑衬底的成本更低,尽管目前这种方法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但为了降低晶圆成本,相关的开发工作仍在持续推进当中。


来源:晶格半导体

*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创新联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本联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