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暨IC WORLD大会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理事长、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甜春发表演讲,就当前美国、欧洲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及“逆全球化”趋势提出见解。

叶甜春表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由于起步较晚,行业内曾一度慌乱,急于补短板。经过多年努力,虽取得一定成绩,但短板也逐渐清晰,如光刻机、检测设备及若干种材料等。

“这些年我相信,我们今天(芯片)行业大家看到的都是挑战,都是危机,都是卡脖子,都是‘受制于人’。那么当然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间也有机遇,因为机遇永远孕育在挑战之中,那么,在这种严峻的挑战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我想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大家都在说‘卡脖子’补短板,我缺一个、补一个、替代一个,我觉得‘替代’永远不是发展的主题。”叶甜春称。

叶甜春核心观点:

1、反对“逆全球化”,倡导“再全球化”:叶甜春认为,中国芯片产业不能抛弃全球化,而应通过“再全球化”重塑全球产业体系和格局,坚持“以我为主”的全球化路径。

2、创新是生命线:面对挑战和危机,叶甜春强调创新是实现真正发展的关键。他指出,“替代”不是发展的主题,而是要通过创新锻造长板,走出新路径。

3、路径创新与第二战场:叶甜春提倡“路径创新”,即在保持现有工作任务的同时,开辟第二战场,打造完整的生态体系,减少对国际循环的依赖。

4、北京的角色:他特别指出,北京在应用创新和设计创新方面具有优势,应减少对制造的依赖,为中国集成电路特色创新开辟新路。

5、人才缺口与持续发展: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芯片行业人才缺口将达80.37万人。叶甜春强调,持续创新需要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

一、创新:集成电路行业的生命线

在集成电路这一高科技领域,创新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更是其生命线。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封锁与“卡脖子”难题,中国集成电路行业深刻认识到,唯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突破困境,实现自主可控。从应用创新到技术创新,每一步都凝聚着行业对未来的期许与努力,旨在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集成电路发展之路。

二、路径依赖的挑战与破局

长期以来,全球集成电路行业遵循着既定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形成了高度依赖国际大循环的体系。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虽已具备较完整的产业布局,但同样面临着路径依赖的困境。

为此,行业内外开始反思,是否仅仅补齐短板就能实现长远发展?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要真正突破瓶颈,必须勇于开辟新路径,探索技术路径和产业模式的双重创新。这不仅是对现状的超越,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


三、呼吁北京:应用创新、设计创新,减少对制造的依赖

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集成电路领域展现出了敢为人先、持之以恒的精神风貌。从早期的863重大专项到02专项的全国产业布局,北京始终站在集成电路创新的前沿。

北京是全国的榜样,从 2001 年开始在集成电路领域努力,在 863 重大专项时制造刻蚀机、注入机。2008 年,北京和上海一起作为 02 专项的牵头组织部门组织全国产业布局。北京在刻蚀机、注入机、PVC 等方面取得成绩,打造了北方华创等龙头企业,还有其他一系列装备企业和材料。中国第一条 12 英寸线就在北京,02 专项从 65 纳米开始的研发也从北京中芯北方开始。在高校研究所如微电子所、北大、清华的支持下,完成了 22 纳米、14 纳米的先导技术研发。

通过多年的努力,北京不仅打造了一批如北方华创等龙头企业,还在刻蚀机、注入机等关键装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未来,北京有望在应用创新和设计创新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减少对制造的依赖,为中国集成电路特色创新开辟新路。同时,在先进制程新路径及成熟制程产品方面,北京也将扮演重要角色,引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我希望,我们北京在下一阶段产业发展中间,能够为中国集成电路特色创新开辟出新路有所努力。我不先强调制造,而是强调应用和设计,目前只有北京有能力、有最多优势、最多应用创新加设计创新,然后减少对制造的依赖,北京应该是大有可为的。”叶甜春在演讲结尾呼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