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具有带隙宽、击穿电场强度高和热导率高等优异的物理性能,成为制备半导体功率器件和微波射频器件的理想材料。但是,SiC晶体中存在大量的位错,如穿透型螺位错(TSD)在外延时会产生Frank型堆垛层错或胡萝卜缺陷,大幅降低器件的电学性质。因此,SiC晶体中位错的辨识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人们研究SiC晶体中位错的减少和消除方法。熔融KOH刻蚀是一种常用且能有效检测出SiC晶体缺陷的方法,由于操作过程简单和成本较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程佳辉等在《人工晶体学报》2024年第5期发表了题为《重掺杂P型SiC的熔融KOH刻蚀行为研究》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利用KOH刻蚀的方法对液相法生长的高掺杂浓度(n=1.77×1020 cm-3)P型SiC晶体的腐蚀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探索了P型SiC晶体的腐蚀速率随腐蚀时间、腐蚀温度的变化规律,为获得P型SiC晶体表面良好的腐蚀形貌及P型SiC晶体缺陷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阿伦尼乌斯定律计算出液相法生长的P型SiC的反应活化能,对其刻蚀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对P型SiC晶体中TSD和穿透型刃位错(TED)的形貌和内部结构进行表征,采用腐蚀坑的宽度和倾角的离散分布规律对TSD和TED进行辨别。

论文题录

程佳辉, 杨磊, 王劲楠, 龚春生, 张泽盛, 简基康. 重掺杂P型SiC的熔融KOH刻蚀行为研究[J]. 人工晶体学报, 2024, 53(5): 773-780.

CHENG Jiahui, YANG Lei, WANG Jinnan, GONG Chunsheng, ZHANG Zesheng, JIAN Jikang. Molten KOH Etching Behaviors of Heavily Doped P-Type SiC[J]. Journal of Synthetic Crystals, 2024, 53(5): 773-780.

//文章导读

本实验所用的P型SiC晶体的生长方式采用的是液相法。在充满氩气环境下,使用Si-Cr基合金作为助熔剂,Al作为掺杂剂,混合装入到高纯度石墨坩埚内。加热方式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晶体生长温度为1800~2000 ℃。熔体顶部至底部高度为15~25 mm,温度梯度为5~15 ℃/cm。在SiC生长过程中,籽晶将以50~150 r/min的转速进行旋转,同时以30 μm/h的速度向上提拉。生长结束后,以100 ℃/h的速度冷却至室温。最后,将得到的SiC晶体经过切片、研磨和抛光等工艺加工成晶片。拉曼测试表明所得的晶片为P型6H-SiC,霍尔测试表明其掺杂浓度为1.77×1020 cm-3,属于重掺杂SiC。晶片的腐蚀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腐蚀实验装置图

根据N型SiC晶片最优腐蚀工艺参数,对P型SiC晶片采取了相同工艺参数下的腐蚀实验。图2是P型SiC晶片在480 ℃下,经过不同时间腐蚀后的光学显微图像。当腐蚀时间为5 min时,晶片在KOH刻蚀下表面出现了明显大小不一的腐蚀坑点,其形状为六方形,其中尺寸较大的为TSD,尺寸较小的为TED。当增加腐蚀时间至10~15 min时,腐蚀坑点的尺寸逐渐变大,且在某些区域存在少量腐蚀坑重叠的现象。继续增加腐蚀时间到20 min时,晶片表面腐蚀坑点持续增大,大部分腐蚀坑点相互重叠在一起,使得刻蚀点类型难以辨别。

图2 在480 ℃腐蚀温度下,P型6H-SiC表面腐蚀坑形貌随时间变化的光学显微图像

为了系统地分析晶片腐蚀形貌与腐蚀时间之间的关系,图3绘制出了TSD和TED腐蚀坑的尺寸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观察到TSD腐蚀坑尺寸的增长速率明显要高于TED,并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且未达到过度腐蚀的情况下,TSD和TED腐蚀坑宽度会越来越大。

图3 在480 ℃下腐蚀时间对腐蚀坑尺寸的影响

图4(a)~(f)为P型SiC晶片在不同腐蚀温度(440~540 ℃)下腐蚀5 min的表面腐蚀坑形貌变化。总体上看,SiC晶片表面腐蚀坑的尺寸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腐蚀温度为500 ℃时SiC晶片表面的腐蚀坑尺寸进一步增大,不同类型位错的腐蚀坑尺寸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腐蚀坑形貌清晰且没有腐蚀坑重叠的现象发生。当进行更高温条件下的腐蚀时(520~540 ℃),SiC晶片表面的腐蚀坑继续增大,一些相近区域的腐蚀坑由于过大的尺寸而重叠在一起,出现了过腐蚀现象。可以认为,重掺杂P型SiC在500 ℃下用KOH腐蚀5 min即可获得较清晰的腐蚀坑形貌和合适的腐蚀坑尺寸,有利于位错密度的分类和统计。

图4 在腐蚀时间为5 min时,P型6H-SiC表面腐蚀坑形貌随腐蚀温度变化的光学显微图像

为了进一步证实该腐蚀参数的可靠性,在腐蚀温度为500 ℃时,改变不同的腐蚀时间(2~15 min),P型6H-SiC表面腐蚀坑形貌变化如图5所示。相比之下,腐蚀时间为2 min时,腐蚀坑太小,无法分辨出具体的位错类型。而当腐蚀时间为10和15 min时,腐蚀坑出现重叠现象,难以观察腐蚀坑形貌和统计数量。相反地,在500 ℃下腐蚀5 min时,腐蚀坑形貌清晰可见,且可以根据腐蚀坑的大小区分TSD和TED。综上所述,熔融KOH腐蚀液相法P型6H-SiC晶片的最佳腐蚀工艺参数为500 ℃下腐蚀5 min。

图5 在500 ℃腐蚀温度下,P型6H-SiC表面腐蚀坑形貌随时间变化的光学显微图像

根据不同温度下晶片腐蚀前、后的质量差异,得到晶片的腐蚀速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6(a)所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晶片的腐蚀速率呈现出幂指数增加的趋势。在熔融KOH腐蚀SiC的过程中,活化能大小反映SiC晶片与KOH之间化学反应的快慢,即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图6(b)所示为阿伦尼乌斯公式拟合曲线,可得到重掺杂P型6H-SiC的活化能Ea=10.59 kcal/mol。如表1所示,相比其他文献研究而言,在本研究中使用液相法生长得到的重掺杂P型6H-SiC晶体的活化能明显较低,说明在重掺杂情况下,SiC表面的腐蚀速率要高于低掺杂浓度的SiC。

图6 P型6H-SiC晶片的刻蚀参数变化。(a)腐蚀速率随温度变化曲线;(b)阿伦尼乌斯公式拟合曲线

表1 不同类型和不同掺杂浓度SiC的活化能

为了更好地了解液相法生长的重掺杂P型SiC晶片中位错信息,本文利用SEM和AFM对P型SiC晶体表面腐蚀坑的结构形貌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如图7所示。其中,图7(a)和(b)的SEM照片清晰地给出了SiC晶片表面腐蚀坑的二维分布情况,腐蚀坑均呈现出六方对称性且与腐蚀坑大小无关。图7(c)和(d)给出了腐蚀坑在AFM下的扫描图像。从平面图和3D图中可以看出腐蚀坑是一个表面为六方形、底部呈锥体的结构。进一步测量分析可得到与腐蚀坑形状有关的具体几何参数,如表2所示。

图7 SiC晶体表面腐蚀坑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表2 480 ℃下,不同腐蚀时间下腐蚀坑的几何参数变化

图8显示了TSD和TED的腐蚀坑几何参数差异,如图8(a)所示,无论哪种类型位错,随着时间的变化,其腐蚀坑的倾角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其中TSD的腐蚀坑倾角在29°~32°,而TED的腐蚀坑倾角在20°~23°。由此,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类型位错的腐蚀坑倾角大小对P型SiC表面的腐蚀坑进行辨别。图8(b)给出了腐蚀坑斜面倾角随腐蚀坑宽度变化的关系,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具有相同类型的位错分布较为集中,而不同类型位错却呈现出明显的离散分布。

图8 TSD和TED的腐蚀坑差异。(a)腐蚀坑倾角随腐蚀时间变化曲线;(b)腐蚀坑的直径和倾角分布

结论

本文以KOH作为腐蚀剂,探究了重掺杂的P型6H-SiC晶体中位错的形貌和结构特点,优化了腐蚀工艺。由实验结果可知,晶片表面腐蚀坑会随着腐蚀时间、温度的增加而变大,而过高的腐蚀温度及过长的腐蚀时间均会引起晶片表面过度腐蚀。重掺杂P型6H-SiC晶体最佳腐蚀工艺为在500 ℃熔融KOH中刻蚀5 min。晶片腐蚀速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出幂指数增长的趋势,利用阿伦尼乌斯定律拟合得到重掺杂P型6H-SiC晶体的活化能为10.59 kcal/mol。通过比较不同类型SiC晶体的活化能,发现P型6H-SiC晶体的掺杂浓度越高,在熔融KOH中的腐蚀速率越快。AFM测试显示腐蚀坑的三维结构为规则的正六棱锥体,腐蚀坑的偏角受腐蚀时间的影响较小,其中TSD的腐蚀坑的倾角分布在29°~32°,而TED的腐蚀坑的倾角分布在20°~23°,这一结构特点可用于对P型SiC晶体中不同类型的腐蚀坑进行分类。


来源: 人工晶体学报

*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创新联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本联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