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以 Si 金 属 - 氧 化 物 - 半导体场效应晶体 管( MOSFET) 、Si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 IGBT) 和二极管为代表的 Si 电力电子学,以其优良的材料质量、易于加工、可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和可靠性高等特点,目前仍是电力电子领域的主导技术,虽然目前仍在缓慢发展,但经过 30 余年,器件性能已经接近 Si 材料的极限。电动汽车、光伏、风能绿色能源、智能电网等新的电力电子应用的发展,迫切要求电力电子器件在性能上更新换代。而宽禁带半导体 SiC 电力电子器件与 Si 同类器件相比,具有更高的关断电压、低一个数量级的导通电阻、更高的工作频率和更高的功率密度。在 21 世纪初,4HSiC 肖特基势垒二极管 ( SBD) 已 开 始 商 用 化,2010 年起,以 SiC MOSFET 为代表的 SiC 晶体管也相继进入工程应用,而 SiC IGBT、门极关断晶闸管( GTO) 等功率器件尚处于研究和开发中,同时SiC 新一代电力电子学的应用创新也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电动汽车等绿色能源产业化的进展,人们开始推动 SiC 电力电子学产业化的发展,克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如成本、强度和长期可靠性以及应用的生态,在大尺寸 SiC 单晶,低成本 SiC 功率器件制造,SiC 二极管以及 SiC MOSFET 等性能更好、强度及可靠性更高的器件、封装和模块,发挥 SiC电力电子学优势的应用创新等产业化技术方面已获得长足进步。本文综述了 SiC 电力电子学产业化技术的发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介绍了 SiC 电力电子技术的最新进展。

1 大尺寸 SiC单晶

为了不断降低 SiC 器件的成本和加快 SiC 材料的产业化,增大 SiC 单晶的直径是 SiC 单晶生长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市场上的 SiC 衬底正从直径 4 英寸 ( 1 英寸 = 2. 54 cm) 向 6 英寸转变,6 英寸的 SiC 衬底逐渐成为近期市场的主流,8 英寸的 SiC 单晶也已开发成功,并将于 2024 年进入量产。近两年大尺寸 SiC 单晶生长的技术创新向增大尺寸、提高性能、降低缺陷密度和降低应力的方向发展。

占世界 SiC 晶圆市场约 60%的美国 Cree 公司为了适应未来电动汽车和 5G 通信的发展,2019 年5 月宣布未来 5 年将投资 10 亿美元 ( 其中 4. 5 亿美元 用 于 8 英 寸 晶 圆 量 产) 扩 大 SiC 晶 圆 的 产能[1],与 2016 年 7—9 月期间的产能相比,2024年的 SiC 及 GaN 器 件 ( SiC 衬 底 的 GaN 射 频 器件) 、SiC 晶圆的产能将分别扩大到 30 倍。届时 6英寸的 SiC 晶圆产能将提高 18 倍 ( 按晶圆片面积计算) 。该公司在 2019 年完成了首批 8 英寸 SiC 晶圆样品的制备,到 2024 年 8 英寸晶圆将实现量产。

为了充分实现 SiC 基器件的优良性能,高质量 SiC单晶的生长和晶圆是关键技术。2019 年,天科合达半导体公司的 C. J. Liu 等人[2]报道了高质量的 4英寸、6 英寸的 n 型和半绝缘 SiC 单晶的大规模生产。据统计,该公司实现了单晶中微管密度低于0. 5 cm-2,以及 n 型和半绝缘 SiC 单晶的电阻率分别低于 0. 02 Ω·cm 和 108 Ω·cm。通过采用高温化学气相沉积 ( HTCVD) 方法生产 150 mm 衬底可进一步降低 SiC 单晶的生产成本。人们注意到随着SiC 晶体直径的增加,由于晶锭应力的增加会形成更多的裂缝,通过控制晶体中的温度分布,可以减少这种应力。2020 年,日本电装公司的 T. Okamoto等人[3]报道了采用 HTCVD 方法制备的 150 mm 4HSiC 衬底降低了成本,并通过对生长炉内部结构的设计减小单晶径向的温度差,最终减少了可导致形成裂缝的应力。为了继续满足对 150 mm SiC 衬底不断增长的需求量,使用两种方法对采用 SiC 标准物理气相传输 ( PVT) 法的晶体生长工艺进行了调整,其目的是增加晶体的高度而不影响晶体质量或制备工艺周期,这两种方法均涉及封装设计的调整。2020 年, 美国杜邦电子和成 像公司的I. Manning 等人[4]报道了用于 150 mm 晶圆生产的4H-SiC 晶体生长的研究进展。通过调整 PVT 单元配置,使 n 型 4H-SiC 单晶的生长速率增加 40%,并分析了生长速率增加对制备的 150 mm 晶圆的弓度、扭曲和位错密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生长速率增加 40%后,未发现对晶圆弯曲和变形有显著影响,但偶尔观察到晶圆局部失去了平面结构的稳定性。弹性模量和电阻率的测量结果表明机械刚度与氮浓度呈非线性关系。通过 X 射线形貌学 ( XRT) 成像和 KOH 腐蚀坑的分析证实,由于轴向生长速率的增加而没有形成额外的基面位错( BPD) 缺陷。

SiC 衬 底 上 的 螺 位 错 ( TSD ) 和 刃 位 错( TED) 会导致 SiC SBD 的反向漏电流,基面位错会对外延工艺过程中堆积层错的生成产生影响,导致 SiC 双极型 pin 二极管的正向压降漂移。因此,为了制造性能更高的器件,有必要在 SiC 单晶衬底上进一步减小位错缺陷的密度。2020 年,河北省同光晶体有限公司的 F. S. Zhang 等人[5]报道了具有低位错缺陷的 6 英寸 n 型 SiC 单晶的生长。通过优化生长工艺和温度场分布,在 PVT 生长时采用略凸的温度场分布,所生长的 6 英寸 n 型 SiC 单晶的位错缺陷密度为 3. 0×103 cm-2。具有低缺陷密度的高质量 SiC 外延层需要生长在具有低晶体缺陷和低翘曲值的高质量 SiC 衬底上。因此,严格控制工艺参数是至关重要的,以便在生长步骤及冷却至室温的步骤中减少残余应力的形成,以及减小最后 SiC晶圆产品的翘曲和缺陷密度。2020 年,韩国先进技术研发中心的 J. Park 等人[6]报道了采用收缩率更高的粘接剂,使籽晶与支架在冷却过程中分离,最终得到 6 英寸 4H-SiC 单晶的方法,该方法制备的 SiC 单晶的变形值和摇摆曲线值均小于采用传统方法制备的 SiC 单晶。该研发中心还通过调整生长炉的热区设计,包括 SiC 籽晶夹具的新设计和新材料,以减小 SiC 晶锭生长时的应力和减小 6 英寸SiC 晶圆的翘曲。

2 低成本 SiC功率器件制造

在大规模生产 Si 器件的加工线上制造 SiC 器件,可利用其规模经济,成为降低 SiC 器件成本的关键之一。通过对 150 mm 和 200 mm 的 Si 加工线的再利用,生产 SiC 功率器件所需的投资相对较小,仅需在加工线上补充支持独特的 SiC 工艺,如高温注入和退火、欧姆接触的形成、背后处理等工艺的 设 备。该技术路线经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NCSU) 的研究开发,已在 6 英寸加工线上生产出 1. 2 kV 的 4H-SiC 功率器件 ( MOSFET、双向场效应晶体管 ( BiDFET) 、结型势垒肖特基 ( JBS)整流器) 和 JBSFET、15 V 驱动电压的 600 V 4HSiC MOSFET、2. 3 kV/5 A 的 4H-SiC Ti 和 Ni JBS整流器,以及在 4 英寸加工线上生产的 3. 3 kV 4HSiC 平面栅 MOSFET。

由美国能源部的 “PowerAmerica”项目资助,2015 年 NCSU 承担了在 X-Fab 加工线上开发制造功率 FET 和 JBS 整流器的工艺流程,以鼓励更多的公司 在 美 国 本 土 生 产 器 件。2018,该 大 学 的B. J. Baliga 等 人[7] 发 布 了 PRESiCETM 工 艺: 制 造SiC 电子器件的工程化工艺。该工艺制备 SiC MOSFET 功率器件需 10 块掩模版,用于包含对准掩模、p 基区注入、边缘终端结终端扩展 ( JTE) 、p+接触、n+源区、有源退火、栅氧化、栅电极 ( 多晶Si) 、插入层介质、欧姆接触及肖特基金属化、顶层金属化和钝化等工艺流程。采用该工艺在 X-Fab加工线上成功制造了 1. 2 kV 额定电压的最先进的4H-SiC 功 率 器 件 ( MOSFET、BiDFET、JBS 整 流器) ,其中 BiDFET 是四端双向功率开关,单片集成了两个 JBSFET 器件。此外,还成功实现将 JBS整流 器 与 功 率 MOSFET 结 构 集 成,创 建 了 功 率JBSFET 器件,节省了约 40%的芯片面积,并减少了一半的封装数量。2016 年,NCSU 在 X-Fab 加工线上对使用该工艺制造这些功率器件进行了工艺确认。

2019 年,NCSU 的 A. Agarwal 等人[8]在 6 英寸Si 商业加工线上制造了栅氧化层厚度减小至 27 nm的 600 V 4H-SiC MOSFET,其栅氧化层厚度是此前报道的同类器件的一半,证明了减小栅氧化层厚度的 SiC MOSFET 可以在较低的栅电压下工作,与 SiIGBT 栅驱动电压 ( 15 V) 兼容。该器件采用平面栅极-反型沟道结构的 SiC 功率 FET,栅氧化层厚度为 27 nm,沟道长度为 0. 5 μm,漂移区的掺杂浓度和厚度分别为 2. 4×1016 cm-3和 6 μm,采用该大学开发的 PRESiCETM工艺制备。该器件的高频品质因子 ( HF-FOM) 首次超过 600 V P7 Si 商用 CoolMOSTM产品,统计参数分布数据和晶圆级的测量图证明该器件具有优秀的成品率和一致性。在需要更高工作 频 率 的 应 用 中,SiC 功率器件将取代 Si IGBT 以减小无源电路元件的尺寸、质量和成本。

SiC 功率器件商用化的最大障碍是其高生产成本。通过采用已经升级到具有制造 SiC 器件特有工艺步骤的量产 Si 加工线,可以减少制造该类器件的生产成本。2020 年,NCSU 的 B. J. Baliga[9]报道了在6 英寸商业加工线制造 SiC 功 率 器 件 的 第 三 代PRESiCETM技术。该技术由 NCSU 在 6 英寸的商业加工线 X-Fab 上开发,用于生产 1. 2 kV SiC JBS 整流器和功率场效应管。该技术通过三个连续批工艺流片而获得确认。晶片测量图和参数分布结果表明,所制造器件的性能在晶片内、在同一批次的晶片与晶片之间、在批次与批次的晶片之间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采用该技术制造器件的总成品率超过90%。由 p+区屏蔽的肖特基接触所组成的高电压4H-SiC JBS 整流器,由于可减少较大的反向恢复开关损耗而具有超过硅 pin 二极管的性能优势。设计该器件时,通过 JBS 单胞设计的优化可实现低的导通压降和减小在反向偏置电压下的泄漏电流。2020年,该大学的 A. Agarwal 等人[10]又报道了在 6 英寸商业加工线制造的 2. 3 kV/5 A 的 4H-SiC Ti 和 NiJBS 整流器。模拟结果表明,p+离子注入的横向延伸结构增加了 JBS 整流器的导通电阻,减小了泄漏电流,但并未影响膝电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Ni 或 Ti 的肖特基接触的 4H-SiC JBS 整流器,其关断电压均为 2. 3 kV,在 150 ℃ 下仍具有优异的导通压降性能和较低的泄漏电流。

除 了 由 “PowerAmerica ” 项 目 所 支 持 的PRESiCETM技术以外,许多外包制造器件的设计公司还需要除 X-Fab 以外的其他 SiC 功率器件加工线。2021 年,NCSU 的 A. Agarwal 等人[11] 采用第五代 PRESiCETM 技术在 4 英寸商业加工线制造了3. 3 kV 4H-SiC 平面栅 MOSFET。他们成功地制造了积累沟道 MOSFET 和反型沟道 MOSFET,并对两种类型器件的电特性进行了比较。当器件的关断电压为 3. 3 kV 时,积累沟道 MOSFET 的比导通电阻可下降到反型沟道 MOSFET 的 1 /1. 4。该器件的比导通电阻是理想值的 3 倍,与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一致。由于两种器件具有相同的结构,其反向传输电容测试值相近。SiC 功率 FET 的高频性能可以用HF-FOM 来进行比较,比较发现积累沟道 MOSFET的 HF-FOM 比反型沟道 MOSFET 的好 1. 2 倍。晶圆成品率数据表明,栅-源短路是限制成品率的主要因素。

3 更高性能、可靠性及强度的 SiC功率器件

广泛使用 SiC 功率器件的先决条件是其要具有更好的性能、更高的可靠性和强度,为此人们对SiC 二极管和 SiC MOSFET 这两种主流电力电子器件的性能、可靠性和强度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同时对更大电流和更高击穿电压的 SiC IGBT 和 SiCGTO 进行了研究开发。

3. 1 SiC二极管

虽然 SiC 二极管已进入商用多年,但其创新仍然在继续。为了适应 SiC 电力电子产业化发展的要求,SiC 二极管向更高性能、更高可靠性和更高强度方向继续发展。近两年在实现更高性能方面的技术创新有: 肖特基二极管与 pin 二极管组合的新结构、浮动结 JBS 二极管结构、JBS 整流器的沟槽浮动限制环结构、pin 二极管的浮动 p 型埋层区结构、p++ /p /n-漂移层/n+结构和具有 65 级场限环的漂移阶跃恢复二极管。在实现更高可靠性方面的技术创新有: 建立多芯片并联的混合 pin 肖特基 ( MPS)二极管模块的寿命模型; 采用再复合增强缓冲层结构以抑制 pin 二极管的双极退化。在实现更高强度方面的技术创新有: 为提高抗雪崩能力和鲁棒性,对 MPS 二极管和 JBS 二极管的 p+区宽度进行优化设计及 JBS 二极管 p+区之间较窄间距的设计; 为提高抗浪涌电流的能力,对 MPS 二极管的等离子体扩散层结构的设计,SiC 雪崩二极管的台面结构的设计及 JBS 二极管的同心六边形阳极布局的设计。

2018 年,德国英飞凌公司[12]推出 CoolSiCTM系列的第五代肖特基二极管结构,该结构为肖特基二极管与 pin 二极管的组合,在 n 型掺杂区上面增加了 p 型掺杂的窗口,可同时结合两种二极管的优点于一身。器件正常工作时肖特基二极管导通,因为肖特基二极管没有反向恢复过程,所以器件可以工作在非常高的频率下; 当导通大电流时,因为 pin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小于肖特基二极管,此时 pin 二极管导通,可获得更低的正向电阻从而允许大电流通过。因为采用了 SiC 材料,在相同的耐压等级下,器件衬底可以做得非常薄,以降低正向压降,增加热传导性。该 CoolSiCTM肖特基二极管相比于前代产品,导通损耗降低了 30%。与此同时,其具有业界最优的抗浪涌电流能力,大约为额定电流14 倍。传统结构的 SiC JBS 需要在击穿电压和比导通电阻之间进行权衡,限制了器件性能的进一步改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浮动结 ( FJ) 的结构被用于 SiC 功率二极管。该新结构可以调节漂移区的电场分布,在保持比导通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改善击穿电压。2020 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H. Yuan 等人[13]报道了高性能 4H-SiC 浮动结 JBS二极管。该器件的外延层厚度为 30 μm,掺杂浓度为 6×1015 cm-3,FJ 结构位于外延层的中间。该器件的击穿电压和微分导通电阻分别为 3. 4 kV 和5. 67 mΩ·cm2,与传统的 JBS 相比,其击穿电压提高了 33. 3%,比导通电阻仅上升了 6. 2%,相应的 Baliga 优值 ( BFOM) 为 8. 16 GW/cm2。为了获得更好的反向性能,终端结构设计对于 4H-SiC 功率器件非常重要,因为其可缓解结曲率效应。常用的浮动限制环 ( FLR) 终端结构会降低工艺宽容度,在器件中占用的区域更大,而沟槽 FLR 无需任何额外的制造工艺,同时可有效提高器件击穿电压。2020 年,该大学的 H. Yuan 等人[14]还报道了用于 4H-SiC JBS 整流器的沟槽 FLR 的特点和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平面 FLR 相比,第一环间距窗口的终端效率超过平行平面的 80%。模拟结果表明,沟槽 FLR 的设计存在一个最优的槽深度,而较小的槽侧壁角可实现更均匀的表面电场。与具有相 同 击 穿 电 压 的平面 FLR 相 比,槽 深 度 为0. 5 μm和 1. 0 μm 的 沟 槽 FLR 可以分别节省约8. 6%和 19. 2%的终端面积。多次重复的雪崩电流应力测量结果表明,对于击穿电压的漂移,沟槽FLR 终端结构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由于受电导调制效应的影响,SiC pin 二极管在先进的脉冲功率、高功率转换和电网系统等设备中的应用十分具有吸引力,其能同时处理大电流和承 受 高 电 压。2020 年,中国电子科技大 学 的J. M. Luo 等人[15]报道了一种独特的 4H-SiC pin 二极管以提高正向导通能力。其结构特点是在 30 μm厚的 n 型漂移层中增加了一个浮动 p 型埋层区,使得阳极区域边界附近的电场增强,从阳极区域注入的载流子数量增加。仿真结果表明,在 5 V 正向电压下,具有 p 型埋层区的 pin 二极管的正向电流密度比传统 pin 二极管高 28. 8%,同时其击穿电压可达 4 350 V。漂移阶跃恢复二极管 ( DSRD) 是专为启动开关而设计的,可以将纳秒脉冲高电压换相进入负载。基于 DSRD 的纳秒高压脉冲发生器可以满足超宽频雷达、激光驱动、材料改性和生物研究的需求。SiC DSRD 比 Si 的同类器件具有更高的开关电压和更快的电压上升速率。2020 年,该大学的 R. Z. Sun 等人[16]报道了用于纳秒高压紧凑型高重复率脉冲发生器的 10 kV 4H-SiC DSRD。该器件基于 n+型 4H-SiC 衬底,采用 p++ /p /n-漂移层/n+( 1 /4 /85 /180 μm) 的结构、65 级场限环,台面腐蚀以及多路两级锐化电路,实现了基于 SiC DSRD的高效紧凑的纳秒高压脉冲发生器。该器件的关断电压大于 10. 9 kV,开启电压为 3. 41 V,在 4. 4 V下导通电流为 12. 6 A。高压脉冲发生器的最大输出电压为 10. 56 kV,上升时间为 1. 75 ns,最大工作频率可达 1 MHz。

在功率模块中芯片布局和位置所产生的差异会影响模块的热机械性能,进而影响功率循环性能,并使广泛用于标准功率模块的寿命模型 ( 如 CIPS 08 模型) 失去其有效性。2020 年,德国不莱梅大学的 F. Hoffmann 等 人[17] 对由多个芯片并联的1 700 V SiC MPS 二极管模块的功率循环性能和寿命进行了测试和估算。在不同的温度变化下对功率模块进行了多次功率循环试验,试验条件为: 负载电流为 320 ~ 425 A,结温波动为 60 ~ 104 K,失效机理为芯片焊料层退化。结果显示,模块性能低于CIPS 08 寿命模型 ( 失效的功率循环次数和结温变化的关系曲线) 的预测,在增加一个 0. 32 的倍数因子后,该模型可在 60~ 100 K 温度变化范围内正确反映测试结果。双极退化是严重阻碍 4H-SiC 双极型器件发展的一种缺陷。在电子-空穴复合条件下,该缺陷来自于基面位错的肖特基型堆积层错的延伸。2020 年,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 T. Ju 等人[18]通过生长再复合增强缓冲层以抑制 4H-SiC pin 二极管的双极退化。该方法的目的是防止少数载流子空穴到达外延层/衬底界面,因为该界面存在高密度的基面位错片段。制备了具有 N 掺或 Ti、N 共掺缓冲层的 4H-SiC pin 二极管,在正向电流密度为 200 A/cm2条件下进行了1 h 的测试,结果表明具有 Ti、N 共掺缓冲层的二极管的正向压降的稳定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SiC MPS 二极管的抗浪涌电流性能优于 SiCJBS 和肖特基二极管,这是由于较宽的 p+区结构增强了少数载流子注入。与肖特基二极管相比,这种p+区结构也可以提高器件的雪崩能力。然而,目前缺乏对 SiC MPS 和 JBS 二极管雪崩鲁棒性的评估与研究,雪崩能力与结构设计之间的相关性尚不清楚。为此,2020 年,浙江大学的 L. Liu 等人[19]研究了 1 200 V 4H-SiC MPS 二极管和 JBS 二极管的雪崩能力,发现宽 p+区的宽度 ( W) 对器件的雪崩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 W 为 3 ~8 μm时器件雪崩能力随着 W 增加而增加; 当 W 超过 8 μm 时雪崩能力则会下降。TCAD 模拟结果表明,器件在雪崩条件下的电场集中于 pn 结的拐角处,导致雪崩电流集中和电流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当 W 为 3~8 μm 时,电流的不均匀系数随着 W 增加而下降,当 W 超过 8 μm 时电流的不均匀系数会增加,与实验结果一致。制备了一个具有最优设计( W= 8 μm) 的 MPS 二极管结构,通过实验证明其雪崩能力提高了 9% ~ 28%。SiC JBS 二极管通常用作续流二极管,与功率开关晶体管 ( MOSFET 或 Si IGBT) 并联使用。当开关工作在具有未钳位的电感负载情况下,会发生雪崩事件,为此续流二极管将承受高电压和大电流,由能耗引起的过温会导致器件退化,甚至失效。因此,有必要研究 SiC JBS二极管的雪崩可靠性。2020 年,该大学的 L. Liu等人[20]还研究了 1 200 V SiC JBS 二极管的单脉冲雪崩鲁棒性并进行了分析。采用未钳位的电感开关电路进行检测以获得器件的雪崩能力,发现 p+区之间间距较窄的 JBS 二极管展现出更高的雪崩鲁棒性 ( 提高了约 5% ~ 8. 5%) 。仿真分析表明,在雪崩模式中存在电流的聚集,且随着 p+区间距的增加,电流聚集会更严重。电流局域化会导致电流聚集和不平衡的电流分布,并导致有效功耗面积的减小和更高的结温,这对器件的雪崩鲁棒性是不利的。一般认为,器件中 p+区面积占比和 pn 结的开启电压是决定 MPS 二极管的抗浪涌电流能力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 MPS 二极管中各个单胞同时包含 pn 结和肖特基结,该结论并未考虑每个单胞中的不平衡电流分布。另外,一个 MPS 二极管结构中包含两种类型的 p+区 ( 窄的和宽的) ,当 pn结开启时,只有宽 p+区可以开启而窄 p+区的开启电压要高得多,这可能加剧不平衡电流分布并削弱器件的抗浪涌电流和能量的能力。为此,2020 年,该大学的 N. Ren 等人[21] 报道了一种 1. 2 kV SiC MPS 二极管,引入了等离子体扩散层的新颖的结构设计,可以显著提高器件抗浪涌电流的能力。等离子扩散层能将双极电流从宽 p+区分散到其他部分,并能改善在浪涌电流条件下器件中不平衡的电流分布。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六边形设计,采用新结构设计的器件,其最大允许通过能量增加了20%,并使器件的抗浪涌电流能力提高了 10%。

功率器件的开关速度非常快,以至于由寄生电感所感生的浪涌电压变得难以忽视。将 Si 雪崩二极管用于重型缓冲器电路作为浪涌抑制器是不错的选择,但由于高压区域的空间电荷电阻的快速增加,器件的钳位电压被限制在 300 V。为了突破这个限制,2020 年,日本先进电力电子研究中心的M. Yamamoto 等人[22]报道了通过采用 430 V 台面结构的 SiC 雪崩二极管实现浪涌吸收。为了评估该器件的浪涌吸收能力,施加的开关电流为 100 A,对应 于 直 径 0. 6 mm 的二极管的电流密度为35. 4 kA/cm2。结果表明,即使对于这样较大的电流密度,该器件仍成功实现了浪涌吸收而并无损坏。通过减小 SiC MOSFET 和 SiC 雪崩二极管之间的杂散电感,如采用共组装结构,对于发生高速开关事件时器件实现优秀的浪涌吸收性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 SiC 肖特基二极管和 JBS 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荷极少,因而具有接近于零的开关损耗,是用于功率因子校正 ( PFC) 电路的理想器件。然而,PFC 电路的输入级通常会承受到高浪涌电流事件,因此每一个功率器件抗高浪涌电流的强度对于整个变换器的安全和效率是至关重要的。2020 年,英国剑桥 大 学 的 N. Donato 等 人[23] 分 析 了 3. 3 kV/20 A 4H-SiC JBS 整流器承受单次和重复的浪涌电流事件时,器件的阳极布局对其性能的影响。通过2D/3D 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无论热网络如何,器件采用阳极同心六边形布局设计在单次和重复的浪涌电流实验中都显示出优越性能。这一结果可由围绕内部和外部环的电流和静电势电压来解释,后者是对早期的双极模式激活的响应。选择不同的阳极布局可以改善器件关态的泄漏电流,由于同心六边形布局设计使器件性能在导通损耗和抗浪涌电流的能力之间得到了最好的折中,使其优于基于条状布局的设计。

3. 2 SiC MOSFET

SiC MOSFET 比 SiC 二极管进入工程应用晚 10年,其进入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攻关更加活跃,在提高性能、可靠性和强度三方面的创新研究都有较大进展。近两年在提高性能方面的技术创新有: 具有综合性能优势的 CoolSiCTM MOSFET 中优化的先进沟槽工艺和快速内部续流二极管; 可改善比导通电阻的多种超结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 ( FinFET) 的结构设计创新,如 3. 3 kV 4H-SiC MOSFET 的漂移层半超级结的结构,4. 5 kV SiC MOSFET 的电荷平衡漂 移 层 结 构,1. 2 kV 4H-SiC 超 级 结 V 型 槽MOSFET 的较强工艺鲁棒性的终端设计,3. 3 kV级的 SiC MOSFET 超 级 结 的 结 构,4H-SiC 沟 槽MOSFET 深 p 层设计,基于 FinFET 效应的 55 nm超窄体 SiC MOSFET 和三栅 SiC MOSFET; 在改善稳定性方面有高 k 栅极介质和具有优越的阈值电压稳定性能的 1. 2 kV 垂直功率 SiC MOSFET。

目前德国英飞凌公司[24]研发的 650、1200和1700 V CoolSiCTM MOSFET 单管产品,基于经过优化的最先进的沟槽工艺,可实现目前为止最低的应用损耗与最高的运行可靠性。CoolSiCTM单管产品采用 TO 和 SMD 封 装,电 压 等 级 为 650、1 200 和1 700 V,额定导通电阻为 27~1000 mΩ。CoolSiCTM沟槽技术可实现灵活的参数设置,并籍此在相关产品组合中实现针对具体应用的特性,如栅源电压、雪崩规格、短路能力或适用于硬开关的内部的体二极管。该类器件适用于硬开关和谐振开关拓扑,即使桥接拓扑中关断电压为零时,MOSFET 出色的寄生导通抗扰度也可在低动态损耗方面树立基准。CoolSiCTM MOSFET 内部具有快速续流二极管,因而无需外加二极管即可实现硬开关。得益于先进的沟槽设计,该器件具有优异的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性能,高的跨导电平 ( 增益) ,4 V 的阈值电压,以及卓越的短路能力和较高的栅氧化层可靠性。在漂移层中引入超级结 ( SJ) 是减小漂移电阻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也正在努力将超级结结构引入 4H-SiC 基器件。然而,由于形成窄而高的掺杂 n /p 型柱存在工艺困难,因此,提出了一种半超级结 MOSFET 结构以解决此问题。2020 年,韩国西江大学的 J. Cheon等人[25] 报道了具有低导通电阻和开关损耗的3. 3 kV 4H-SiC 半超级结 MOSFET,其漂移层由超级结和 n 型的底部辅助层 ( BAL) 组成。模拟结果表明,传统结构、电流分散层 ( CSL) 结构和半超级结结 构 的 MOSFET 的 击 穿 电 压 分 别 为 3 334、3 226和 3 404 V; 当栅电压为 10 V 时,三种结构器件的导通电阻分别为 27. 7、10. 3 和 9. 7 mΩ·cm2。

在器件动态特性方面,半超级结结构的器件具有最小输入电容 ( 3. 57×10-15 F /μm) 和最小的开关损耗 ( 118. 1 μJ) 。SiC 超级结技术可以克服单极型器件的限制,但需要具有挑战性的制造工艺。已报道采用多层外延生长和沟槽再填充的方法在 SiC 漂移层中形成深 p 型和 n 型柱,此外还有一种采用新型电荷平衡漂移层 ( CB) 架构作为超级结的替代解决方案。2020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究中心的 R. Ghandi 等人[26] 报道了具有极低导通电阻的4. 5 kV SiC 电荷平衡 MOSFET,其在 25 ℃ 下的比导通电阻为 10 mΩ·cm2 ( 比 SiC 单极型器件的极限值低 20%) 。该器件采用一个独特的可扩展的漂移层架构 ( 在漂移区中形成三层 p 型埋层的电荷平衡区) 用于高压开关,以替代超级结器件结构的解决方案。测试结果表明,该器件在 2. 8 kV 和正向电流密度为 50 A/cm2条件下成功实现双脉冲开关特性,总开关损耗在 25 ℃下为110 mJ/cm2,而在 125 ℃下降到 95 mJ/cm2。

为了具有稳定的雪崩击穿性能,器件终端的击穿电压应高于有源区的击穿电压以便分散击穿电流。但 SiC 超级结器件的终端设计鲜见报道,因为需要对 p 区或 n 区尺寸进行更精确的控制,通过大于 1×1017 cm-3的高掺杂浓度的漂移层和电流扩散层来抑制耗尽区宽度。2020 年,日本先进工业科学和技术国家研究所 ( AIST) 的 T. Masuda 等人[27]报 道 了 用 于 1. 2 kV 4H-SiC 超 级 结 V 型 槽MOSFET 的具有较强工艺鲁棒性的终端设计。基于该结构的器件具有极低比导通电阻 ( 0. 67 mΩ·cm2)和高的关断电压 ( 1 170 V) 。为了耗尽器件的高掺杂漂 移 层 和 电 流 分 散 层 ( 掺 杂 浓 度 超 过 1 ×1017 cm-3) ,采用了双减少表面结终端扩展 ( DRJTE) 结构作为该器件的新终端。模拟结果表明,DR-JTE 与浮置的超级结柱、简 单 的 台 面、台 面JTE 等终端相比较,具有优越的击穿能力和极强的工艺鲁棒性,可用于所有具有高掺杂浓度的 4HSiC 超级结器件。超级结结构可以更有效地减小具有厚的漂移层的高电压类 SiC MOSFET 的比导通电阻。2021 年,AIST 的 M. Baba 等人[28]在 3. 3 kV 级的 SiC SJ MOSFET 中实现了超低的比导通电阻,该器件具有全超级结结构,在室温下比导通电阻为3. 3 mΩ·cm2,在 175 ℃ 下为 6. 2 mΩ·cm2。通过抑制注入水平,该器件在室温和 175 ℃下具有较少的反向恢复电荷。基于这些优势,该超级结器件用于半桥同步整流时具有优异的总功率损耗性能。

SiC MOSFET 的发展需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结型场效应晶体管 ( JFET) 电阻的增加。由于 SiC器件的沟槽结构比 Si 器件的更复杂,其氧化层内的电场强度较高,且器件的小型化和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也会出现 JFET 电阻增加的问题。其二是 SiC器件有很大的漏源泄漏电流,这是由于衬底缺陷、基面位错、离子注入缺陷等引起的。2020 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 H. Takaya 等人[29]报道了在高温下具有低比导通电阻的 4H-SiC 沟槽 MOSFET,该器件为短沟道 MOSFET ( 沟道长度为 0. 34 μm) ,采用自对准工艺在沟槽之下形成 2. 4 μm 间隔的深p 型层 ( 接地电位) 结构。该底部 p 型层承受了电场使得高电场强度不会施加于栅氧化层,从而确保了栅氧化层的可靠性。通过增加 p 区的深度,漏源的击穿电压也得到提高。通过在体 p 型层下方增加一个 n 型层 ( n 型电流分散层) 使体 p 型层与底 p型层之间的 JFET 电阻下降。同时采用了双漂移外延层结构减小底部 p 型层之间的 JFET 电阻。为了减小漏源泄漏电流,减少高电场部分的离子注入缺陷数量十分重要。实验结果表明,该器件的击穿电压为 1 080 V,在 25 ℃和 175 ℃下的比导通电阻分别为 1. 19 mΩ·cm2和 2. 04 mΩ·cm2,阈值电压为4. 0 V,在 900 V 下的漏源泄漏电流为 50 nA ( @9. 6 mm 栅宽器件面积) 。

SiC MOSFET 比导通电阻的降低与器件的 SiC /栅介质层的界面质量密切相关,需要对其进行重大的改进以解决过低的反型沟道迁移率。目前商用 SiC 功率 MOSFET 的栅介质是采用热氧化生长的 SiO2 栅氧化层。由于宽带隙的SiC 和存在于界面的 C 原子,该氧化工艺会产生较多缺陷和界面陷阱。目前改善界面质量和降低界面陷阱密度的常用策略是采用后氧化退火工艺提高沟道迁移率。然而,这些基于 Nx O 的退火工艺会导致阈值电压不稳定。2020 年,瑞士 ABB 电网有限公司的 S. Wirths 等人[30]报道了一种 1. 2 kV 垂直功率 SiC MOSFET。采用高 k 栅堆栈技术显著降低了界面态密度,使该器件具有优异的阈值电压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特性表征中作为起始栅电压及栅压扫描速率的函数的阈值电压几乎没有发生漂移。此外,器件的动态开关测试结果显示在初始栅电压大于-12 V 的条件下,阈值电压几乎没有发生变化。SiC MOSFET 的一个重要缺点是在栅氧化层和体 SiC 之间的电子迁移率极低。4H-SiC 的体迁移率约为 1 000 cm2·V-1·s-1,器件沟道迁移率较低是由于电子俘获、库仑散射、表面粗糙度散射和声子散射等限制因素造成的。为了减少由高界面态密度引起的载流子散射,采用了各种工艺,如氢气气氛退火、湿环境氧化、在 NO 或 N2O 中的氧化后氮化。尽管这些工艺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界面态密度水平,但界面上的高横向电场仍然限制了沟道的迁移率。2020 年,英国剑桥大学的 T. Kato 等人[31]报道了基于 FinFET 效应的 55 nm 超窄体 SiCMOSFET。该器件具有水平传导的横向沟槽,采用一个被沟槽壁夹在中间的超窄体 ( UNB) 沟道设计结构。p 型沟道的体宽度设计得非常狭窄,以避免在其体内形成任何耗尽区。该结构类似于 Si FinFET,器件沟道区的体宽度为55 nm。由于沟道中能带的弯曲形成横向电场,当沟道两边的栅完全对称时,在体反型中心的横向电场的理想值为零,即在沟道中间来自每个边栅的电场相互抵消,使迁移率得到了改善。在漏源电压为 30 V 的条件下,该器件与传统 MOSFET 的漏极电流分别为 1. 27 μA和 0. 11 μA。UNB 结构使载流子的迁移率显著增加,超过200 cm2·V-1·s-1。SiC MOSFET 的 MOS反型层的电子迁移率约为 Si 的1 /10,这严重限制了阻断电压低于约 1 000 V 的 SiC 功率 MOSFET 的性能。

2021 年,美国普渡大学的 R. P. Ramamurthy等人[32]报道了三栅 MOSFET: 一种新的垂直结构的 4H-SiC 功率晶体管,其具有多个亚微米 FinFET沟道。该 FinFET 结构增加了 MOS 反型层的载流宽度而不增加器件面积,从而减小了沟道比电阻。该结构特别适合于 SiC 器件,通过该结构性的新设计可使沟道比电阻减小至传统平面双扩散 MOSFET的 1 /3. 6。如果器件的衬底减薄 至 100 μm,则650 V SiC MOSFET 的比导通电阻可减小 1 /2。提高 SiC MOSFET 可靠性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主要包括: 栅氧化层优化、功率循环试验影响因子的确定、短路特性和鲁棒性、抗浪涌电流和抗雪崩强度的提高等。其中对于栅氧化层可靠性的研究与技术创新有: 器件性能和栅氧化层保护之间的折中设计; 实 现 27 nm 栅 氧 化 层 的 650 V SiC 平 面 栅MOSFET; 栅氧化层在正、负栅偏置在阶梯形递增条件下的可靠性。

影响 SiC MOSFET 可靠性的一个关键参数是栅电压。一方面,选择高的栅电压可减小导通电阻并改善器件的导通性能; 另一方面,高栅电压会导致栅氧化层中应力更高,可能使器件寿命减少。减小栅电压可能会增加栅氧化层的寿命,但器件的性能会受影响,两者必须折中考虑。2020 年,英国华威 大 学 的 J. O. Gonzalez 等 人[33] 报 道 了 对 SiCMOSFET 的性能及栅氧化层保护之间的折中设计。结果 表 明,栅 电 压 降 额 10% 将使导通电阻增加10%,导通开关能量平均增加 7%,而关断开关能量不受影响。SiC MOSFET 的导通损耗具有低温度敏感性,由于栅电压降额引起的结温上升是微不足道的,不像 Si 器件,其导通电阻随温度上升十分明显。负载电流和开关频率会影响栅电压降额的有效性。减小栅驱动输出阻抗能弥补高开关频率下的栅电压降额,减少总损耗,这对于保护栅氧化层和加强可靠性十分重要。2020 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 A. Agarwal 等人[34]报道了栅电压 ( Vg )为 10~ 15 V、栅氧化层厚度为 27 nm 的 650 V SiC平面栅 MOSFET 的开关和短路性能。27 nm 栅氧化层的器件在 Vg = 15 V 时,其比导通电阻比 Vg =20 V时的 55 nm 器件的小 ( 为 1 /1. 7) ,而二者的总开关损耗相同。在 Vg = 10 V 下的 27 nm 器件的短路失效时间比 Vg = 20 V 下的 55 nm 器件的更长( 约为 1. 5 倍) 。通过将栅氧化层厚度从 55 nm 减小到 27 nm,可以使器件在短路能力和比导通电阻之间得到更好的折中。在 SiC MOS 结构中氧化层厚度的设计对于传导损耗以及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开关行为和整体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2021 年,德国凯姆尼茨理工大学的 R. B. Mast 等人[35]报道了1. 2 kV和 6. 5 kV SiC MOSFET 在正、负栅偏置在阶梯形递增的条件下,器件栅氧化层的可靠性。阶梯形递增栅偏压 ( SSGB) 试验结果表明,1. 2 kV 沟槽 MOSFET 的本征失效发生在栅偏压为 49 V 和-55 V时,与应力电压极性相关。在正 SSGB 试验的 10 个失效样本中有三个特征为外在失效。具有平面栅氧化层结构的 1. 2 kV SiC MOSFET 在两种极性栅偏压下达到失效时的电压为 39 V,且没有外在的失效。由于栅氧化层厚度更厚,沟槽器件发生经时 击 穿 ( TDDB ) 时 的 寿 命 更 长。然 而,在TDDB 之前发现器件阈值电压显著增加。阈值电压的漂移将影响器件的输出特性,对沟槽 MOS 结构的影响更显著,在击穿前的中间测量中发现其漏极电流还未达到正常的最大电流值。因此,预测器件寿命时应考虑由于源漏导通电阻增加引起的阈值电压漂移,否则会导致预估寿命偏长。对 6. 5 kV 电压等级的三个原型功率模块进行了正、负直流高温栅偏 ( DC-HTGB) 试验和正 SSGB 试验。在 DCHTGB 试验的 3 000 h 内没有一个试验器件达到TDDB。在 25 V 的正电压应力下无正偏压温度不稳定性 ( PBTI) ,在负栅偏置为-10 V 下也未观察到由负偏压温度不稳定性 ( NBTI) 导致的大的漂移。在正 SSGB 试验中施加 39 V 栅电压时,两个半桥模块系统均发生了 TDDB,表明来自同一制造商的1. 2 kV 和6. 5 kV平面 SiC MOSFET 具有相同的栅氧化层厚度。

在功率循环试验方面的研究包括: 热应力对SiC 功率 MOSFET 性能退化的影响; 器件设计对在不同温度变化下器件功率循环能力的影响; 短路退化对器件在加速循环试验中的老化过程的影响。

SiC MOSFET 的可靠性是其被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对 SiC MOSFET 在循环试验中出现的键合引线、焊料层和芯片的退化已开展了很多分析研究。SiC MOSFET 在循环试验中的失效机制对平均温度 ( Tjm ) 和温度摆幅 ( ΔTj ) 等热应力十分敏感,但不同的Tjm和 ( ΔTj对芯片或封装的退化影响仍不清楚。2020 年,湖南大学的 J. J. Chen 等人[36]通过功率循环试验研究了热应力对 SiC 功率MOSFET 性能退化的影响。通过对键合引线阻抗和结-壳热阻的监控及老化过程的分析来评估Tjm和ΔTj对键合引线和焊料层老化的影响。在所设计的热电应力下,SiC 芯片无退化。试验结果表明,键合引线退化先于芯片焊料层和键合引线的剥离,可认为是最终的失效机理; 在更高的 Tjm 和 ( ΔTj 下,器件更容易失效并会以更快的老化速率退化; 更高的 Tjm和 ( ΔTj都会减少寿命循环的次数。此外,还发现 SiC MOSFET 的寿命循环次数与 ΔTj呈近似指数关系。通常认为,SiC MOSFET 的一些设计参数如芯片尺寸与厚度、键合引线的直径与数量等对器件的功率循环能力均有影响。这些因素对 Si 器件的影响已在成熟的寿命模型中被量化。2020 年,德国不莱梅大学的 F. Hoffmann 等人[37]研究了器件设计对 SiC MOSFET 在不同温度变化下的功率循环能力的影响。为此,他们采用两种不同设计的器件在 60~120 K 的温度变化范围内进行了多个功率循环试验。结果显示,虽然两种器件有非常相似的额定电参数,但其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寿命曲线。功率循环的能力受设计的影响很大,两种设计的失效周期对结温波动的敏感性差异很大。芯片更薄、键合引线更粗的器件在高温度波动时表现出较低的功率循环能力,但在低温度波动时表现出更高的功率循环能力,温度波动使得循环能力降低,而失效前的循环次数与 ΔTj强相关。

SiC MOSFET 芯片具有较小的面积和较高的电流密度,给 SiC 基的电力电子转换器的可靠性带来巨大的挑战。其中,SiC MOSFET 的短路特性和鲁棒性已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成为 SiC MOSFET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短路特性和提高鲁棒性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有: 双沟槽器件的短路失效机理研究; 短路失效的软、硬故障模式的功能分析和结构表征; 器件短路期间栅极和漏极泄漏电流的研究; 载流子寿命对器件短路鲁棒性的影响; SiC 超级结 MOSFET 优良的短路性能的分析; 具有阶梯形状的 p 基区的 4H-SiC MOSFET 短路鲁棒性的提高; 可减轻器件短路退化的在 SiO2 /Al 栅电极上采用银烧结薄铜箔的前端封装设计方法。

2020 年,北京科技大学的 D. Q. Hu 等人[38]报道了 650 V SiC 双沟槽 MOSFET 的短路失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该器件存在两种主要的短路失效模式: 栅氧化层破裂和热失控的失效。当直流母线电压为 200 V 时,器件出现由栅氧化层破裂引起的失效。当漏源电压增加到 300 V 时,器件的损坏是由沿着栅的热失控的失效引起的。栅氧化层破裂是短路实验中常见的失效机理,与栅脉冲的长短无关。

SiC MOSFET 在大型市场中的应用,包括恶劣工况和可靠性敏感的环境的需求迅速增长,如汽车和航空电子设备。在这些应用中,尤其是在电力驱动的情况下,一个关键的可靠性要求是器件的短路承受能力。2020 年,法国图卢兹大学 F. Richardeau 等人[39]对 SiC MOSFET 短路失效的软、硬故障模式进行了功能分析和结构表征。发现器件存在两种短路失效模式: 由漏极到源极的开路 ( FTO) 造成的器件失效为软故障模式,而由漏极到源极的短路( FTS) 导致的器件失效为硬故障模式。由于 SiC MOSFET 的特性使其在短路期间存在更高的电热应力水平,而器件与电热有关的参数,如阈值电压和导通电阻,存在离散性,因此,在并联的多芯片结构中可能发生相当不均匀的退化,但单一芯片结构也存在 FTO 类型的失效。研究结果表明,栅电流可有效监控短路应力下随之发生的器件退化,评估损伤的积累,并判断器件的退化是可逆的还是永久的; FTO 与栅极结构的退化密切相关,栅极和源极终端之间发生短路的区域相对远离有源胞。该研究成果与分立器件和多芯片功率模块 ( 包括多个并行连接的芯片) 的应用均相关。在 SiC MOSFET 的短路事件中,极端的温度最终会引起显著的漏极泄漏电流,该电流具有正温度系数,一旦达到临界值将会导致热失控的发生。此外,在短路事件中也会出现栅极泄漏电流,其在栅电阻上产生的压降会导致栅源电压的大幅下降。2020 年,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的 C. Unger 等人[40]对 SiC MOSFET 短路期间的栅极和漏极泄漏电流进行了研究,器件短路期间无法忽略的漏极泄漏电流最终将导致器件的损坏。在漏源电压较低的工作点,还可以观察到另一种失效机理的影响———栅介质的损坏。这两种缺陷可表现为漏-源击穿或栅-源介质的退化。即使短路电流关断之后,漏极泄漏电流的功耗仍足以引起器件局域温度的增加,其结果是发生延迟的热失控。第二种缺陷会影响栅介质,发生短路时,在低漏源电压下,栅极泄漏电流更加明显。为了提高SiC MOSFET 的短路强度,理解限制其短路能力的泄漏电流的相关物理机制十分必要。2020 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 B. Kakarla 等人[41]研究了SiC MOSFET 的短路鲁棒性和载流子寿命。SiCMOSFET 短路工作时会引起与其泄漏电流有关的热失控。为此,该研究提出了器件在短路期间模拟泄漏电 流 所 需 的 物 理 模 型。结 果 表 明,ShockleyRead-Hall ( SRH) 机理所导致的载流子寿命对 SiC MOSFET 的短路性能影响很大,其取决于外延层中的缺陷和工艺所引起的损伤。他们还研究了载流子寿命与温度及电场的相关性,以及表面复合速度及其对 1. 2 kV SiC 功率 MOSFET 短路电流的影响。

由于快速短路保护技术的发展,使器件可能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经历多次非破坏性的短路。因此,有必要考虑重复发生的短路事件对 SiC MOSFET 剩余工作 寿 命 的 影 响。2020 年,丹麦奥尔堡大学 的H. Du 等人[42]报道了短路退化在 SiC MOSFET 的加速循环试验中对器件老化过程的影响。试验采用1. 0 kV/22 A 的 SiC MOSFET,在加速功率循环试验过程中,增加不同次数的短路重复试验,以对重复短路事件的影响进行具体评估。试验结果表明,栅极泄漏电流随着短路重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功率循环试验中,由短路退化引起的导通电压越高,器件相比其初始条件会承受更高的温度变化,为此老化过程会被加速且与短路的重复次数相关。在功率逆变器应用如电机控制中,在发生过载或短路事件时功率开关器件必须具有能够安全关断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器件的短路能力会随着比导通电阻的减小而降低。2020 年, 日 本 AIST 的M. Okada 等人[43]报道了 SiC SJ-MOSFET 优良的短路性能,该器件具有 1. 2 kV 级的沟槽栅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超级结结构器件相比传统 U 型 槽MOSFET ( UMOSFET) ,可以更好地权衡比导通电阻与短路能力性能,尤其是在较高的温 度 下( 175 ℃ ) ,由于导通电阻具有低的温度系数,这种提升 更 为 显 著。此 外, 电 热 仿 真 表 明, 相 比UMOSFET,SJ-UMOSFET 内部热点到源金属接触之间的距离更大,经实验证明了这一距离的增加可使器件短路能力有所提升。短路鲁棒性数据可提供关键信息用于评估 4H-SiC MOSFET 栅极驱动电路的设计局限。目前商用的栅极驱动器在发生短路事件2 μs 后可以关断 MOSFET。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为了预留足够的时间使栅极驱动器可对 MOSFET 进行检测和关断,在额定电源电压下 SiC MOSFET 必须至少有 3 μs 的生存能力。因此,短路时间成为评估器件短路能力的标准。2020 年,国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 X. X. Gao 等人[44]对具有阶梯形状p 基区的 4H-SiC MOSFET 的短路鲁棒性进行了研究。将阶梯形状 p 基区的结构引入1 200 V的 4HSiC MOSFET,p 基区的形状和掺杂分布通过软件工具优化设计,p 基区的第二阶梯宽度为 3 μm、第二阶梯的结深为 2. 1 μm。将该结构引入器件后,短路时间提高到 4. 7 μs,比传统结构器件延长了1 μs; 栅氧化层的最大电场强度为 1. 74 MV/cm,下降了 0. 35 MV/cm; 比导通电阻为 4. 911 mΩ·cm2,导通压降提高至 0. 09 V,在25 ℃ 和 175 ℃ 下的击穿电压分别为 1 485 V 和1 583 V。阶梯形状的 p 基区结 构 使 SiC 中最高温度的位置向下移动了0. 6 μm,远离了栅氧化层,将栅氧化层中的最高温度降低至 38. 7 ℃。该结构的器件在 175 ℃ 下的短路时间比在 25 ℃下缩短了 0. 4~0. 6 μs,短路耐量密度减小了 1. 293 J/cm2。SiC MOSFET 虽然在其预期使用寿命中可以承受多次短路事件,非破坏性短路所引起的退化仍然不可避免,其表现为栅极泄漏电流增加及更高的导通电阻,这将会影响器件的长期可靠运行,因此,需要研究一个合理的方法来减轻这种退化效应。2020 年,丹麦 Aalborg 大学的H. Du 等人[45]提出了一种缓解 SiC MOSFET 短路退化的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在 SiO2 /Al 栅电极上采用银烧结薄铜箔的前端封装设计,可以有效减轻这种短路退化。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较小的温升可使铝金属化重组合较弱; 其次,通过降低SiO2介质的应力减小其产生裂缝的风险,进而避免熔铝流过裂缝,减小因栅极和源极之间形成导电路径所导致的栅极泄漏电流增加的可能。

在提高 SiC MOSFET 抗浪涌电流能力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有: 在多次浪涌电流应力下器件的体二极管的双极退化机理; 商用器件的单脉冲和多次浪涌电流实验的可靠性分析; 可缓解由基面位错引起的退化的集成肖特基整流二极管技术; 可消除双极退化的嵌入低势垒二极管的 SiC MOSFET; 可同时减小比导通电阻和延长短路时间的嵌入 SBD 的SiC MOSFET 的 优 化 设 计; 对 SiC 结 型 MOSFET( JMOSFET) 、SiC 双扩散 MOSFET ( DMOSFET) 中的体二极管和 SiC SBD 的抗浪涌电流能力的比较评价; 6. 5 kV SiC MOSFET 的抗浪涌电流的能力分析;体二极管的抗单脉冲浪涌电流强度的实验研究; 新型实时的 SiC MOSFET 结温监测电路; 器件 3D 单胞布局对 6. 5 kV 器件的抗浪涌电流能力的影响。

对于 SiC MOSFET 的短期可靠性问题,如短路、浪涌等,研究人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其长期可靠性或器件退化的表现却关注较少。SiC MOSFET 通常工作在单极条件下,但当电流通过体二极管时可能发生双极退化。体二极管是一个pin 二极管,在大电流下器件的工作机制为电导调制,其可替代 SiC SBD 用作续流二极管。2020 年,浙江大学的 Z. Y. Zhu 等人[46]报道了在多次浪涌电流应力下 4H-SiC MOSFET 中体二极管的退化。在25 ℃和 125 ℃下实施了多次浪涌电流实验,每 50个浪涌脉冲之后,对被测器件中体二极管的静态特性和反向恢复瞬态进行测量,以监测电参数变化。

在上百次应力循环后,观察到体二极管的电阻增加及反向恢复电荷减少。由于未观察到明显的阈值电压变化,表明器件栅氧化层没有发生退化。基于对体二极管和 MOSFET 的电阻分量的分析,证明双极退化是导致 MOSFET 退化的机制。将肖特基二极管集成于 DMOSFET 元胞中可以缓解由基面位错引起的退化。SiC MOSFET 的可靠性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对短路能力、雪崩能力、抗浪涌能力和长期可靠性的测试。而作为续流二极管,在工作时间内体二极管内会产生瞬变电流峰值,因此,有必要对SiC MOSFET 体二极管的过载能力进行测试。

2020年,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的 H. Wu 等人[47]报道了对商用 SiC MOSFET 的单脉冲和多次浪涌电流实验的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额定电流水平下,相比于沟槽栅 SiC MOSFET 中的体二极管,平面栅 SiC MOSFET 中的体二极管表现出更好的抗浪涌能力。试验中,上百次的脉冲周期之后观察到电气参数的退化,考虑其退化机制为双极退化和氧化层退化。3. 3 kV 电压等级的 SiC MOSFET 无法商业化的一个主要技术问题与 SiC 厚外延层中高密度的基面位错相关。器件在第三象限工作时,基面位错形成肖特基型堆积层错并俘获来自 SiCDMOSFET 的本征 pin 二极管注入的少数载流子。在 DMOSFET 元胞中集成 SBD 可以缓解由基面位错引起的退化。

2020 年,美国 GeneSiC 半导体公司的 S. Sundaresan 等人[48]报道了具有集成肖特基整流二极管的 3 300 V SiC MOSFET。与分立 MOSFET相比,具有 10%、14%和 25%二极管面积的器件的导通电阻分别增长了 6%、9%和 17%。在室温下,面积为 0. 43 mm2的器件显示完全多数载流子在第三象限工作,电流高达 80 A,同时在60 A、175 ℃下观察到清晰的少数载流子注入以及导通压降从正到负时温度系数的相应变化。从2 kV/40 A 开关测量中提取的反向恢复电荷为380 nC,与在相同器件的栅极电荷测量中的提取值接近。器件可靠性可通过在 1 200 V 直流环节电压下 2. 6 J 的单脉冲雪崩能量和 4. 5 μs 的短路耐受时间来量化。

2020 年,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的 X. C. Deng 等人[49]报道了具有增强第三象限和开关性能的嵌入了低势垒二极管( LBD) 的 SiC MOSFET。该器件的开启电压为体二极管的 1 /3,且成功消除了双极退化现象。由于在LBD 基区中存在耗尽电荷,该器件中从 JFET 区到n+源区形成了可进行电子输运的低势垒。同时,由于减小了栅与漂移区的重叠面积,该器件与传统MOSFET 相比,栅 - 漏 电 荷 ( Qgd ) 和 栅 - 漏 电 容( Cgd ) 分别减小至约 1 /21 和 1 /15。因此,该器件的两种 高 频 优 值 ( Ron,sp × Qgd 和 Ron,sp × Cgd,其 中Ron,sp为比导通电阻) 与传统 MOSFET 相比分别提高了约 13 倍和 9 倍。

2021 年,东芝电子器件和存储公司的 H. Kono 等人[50]通过单胞尺寸的减小和内部电阻的优化实现了 1. 2 kV 级的嵌入 SBD 的SiC MOSFET 的比导通电阻与短路鲁棒性更好的折中。他们研究了减小单胞尺寸和 JFET 宽度对该器件静态及动态特性的影响。优化后的器件与传统设计相比,比导通电阻减小了 39%,开关能耗降低了 16%。同时还研究了比导通电阻与短路耐受时间之间的权衡。一般来说比导通电阻的减小会导致短路耐受能力和反向传导能力的降低,但该优化后的器件具有较低的正向电压降和短路耐受能力,这些结果表明经适当优化可以同时减小比导通电阻和提高短路耐受时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