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环节:外延

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由于其宽带隙、高电子饱和漂移速度、高热导率、大击穿场强等优势,是制备高功率密度、高频率、低损耗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其中, SiC功率器件具有能量密度高、损失小、体积小的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光伏、轨道交通、大数据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GaN射频器件具有高频、高功率、较宽频带、低功耗、小尺寸的优势,在 5G 通讯、物联网、军用雷达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而在加工制备中,衬底上制备高质量外延材料是提高器件性能及可靠性,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关键,本篇将就此做详细介绍。

一、外延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外延(epitaxy)生长是指在经过切、磨、抛等仔细加工的单晶衬底(基片)上生长一层有一定要求的、与衬底晶向相同的单晶层,犹如原来的晶体向外延伸了一段。新单晶可以与衬底为同一材料,也可以是不同材料(同质外延或者是异质外延)。由于新生单晶层按衬底晶相延伸生长,从而被称之为外延层(厚度通常为几微米),而长了外延层的衬底称为外延片(外延片=外延层+衬底),器件制作在外延层上为正外延,若器件制作在衬底上则称为反外延,此时外延层只起支撑作用。目前碳化硅和氮化镓这两种芯片,如果想最大程度利用其材料本身的特性,较为理想的方案便是在碳化硅单晶衬底上生长外延层。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环节:外延

外延片作为半导体原材料,位于半导体产业链上游,是半导体制造产业的支撑性行业。外延片制造商在衬底材料上通过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设备、MBE(Molecular Beam Epitaxy,分子束外延)设备等进行晶体外延生长、制成外延片。外延片再通过光刻、薄膜沉积、刻蚀等制造环节制成晶圆。晶圆再被进一步切割成为裸芯片,裸芯片经过于基板固定、加装保护外壳、导线连接芯片电路管脚与外部基板等封装环节,以及电路测试、性能测试等测试环节最终制成芯片。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环节:外延

(二)外延的意义

外延生长技术发展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为了制造高频大功率器件,需要减小集电极串联电阻,又要求材料能耐高压和大电流,因此需要在低阻值衬底上生长一层薄的高阻外延层。外延生长的新单晶层可在导电类型、电阻率等方面与衬底不同,还可以生长不同厚度和不同要求的多层单晶,从而大大提高器件设计的灵活性和器件的性能。外延技术作用主要体现在:

1.可以在低(高)阻衬底上外延生长高(低)阻外延层。

2.可以在P(N)型衬底上外延生长N(P)型外延层,直接形成PN结,不存在用扩散法在单晶基片上制作PN结时的补偿的问题。

3.与掩膜技术结合,在指定的区域进行选择外延生长,为集成电路和结构特殊的器件的制作创造了条件。

4.可以在外延生长过程中根据需要改变掺杂的种类及浓度,浓度的变化可以是陡变的,也可以是缓变的。

5.可以生长异质、多层、多组分化合物且组分可变的超薄层。

6.可在低于材料熔点温度下进行外延生长,生长速率可控,可以实现原子级尺寸厚度的外延生长。

7.可以生长不能拉制单晶材料,如GaN,三、四元系化合物的单晶层等。

(三)外延的主要制备工艺

对于化合物半导体来说,外延是非常重要而又与众不同的工艺,而对于不同的材料和应用,主要有分子束外延(MBE)、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氢化物气相外延(HVPE)、液相外延(LPE)等。相比之下,MOCVD技术生长速率更快,更适合产业化大规模生产;而MBE技术优点是材料的质量非常好,但是生长的速度比较慢,在部分情况如PHEMT(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结构、Sb锑化合物半导体的生产中更适合采用;HVPE(氢化物气相外延)技术在氮化镓和氮化铝材料外延上应用较多,目前大部分HVPE设备是自行搭建的,很少有商业化的设备,优点就是生长速率比较快;LPE(液相沉积)是比较早期的外延方法,主要用于硅晶圆,目前已基本被气相沉积技术所取代。

MBE 与 MOCVD 技术对比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环节:外延

二、GaN的外延

不同于Si和SiC芯片,GaN的外延片通常用的是异质衬底,例如蓝宝石、碳化硅、硅等是氮化镓外延片主流的异质衬底材料。从理论上来讲,GaN同质衬底是生长GaN外延层最好的衬底,这样就不存在品格失配和热失配问题,生长出来的外延膜质量将大大提高,位错密度也可降到很低,同时发光效率、器件工作电流密度均会提高。但由于GaN在常压下无法熔化,高温下分解为Ga和N2,在其熔点(2300℃)时的分解压高达6GPa,当前的生长装备很难在GaN熔点时承受如此高的压力,因此传统熔体法无法用于GaN单晶的生长。

各类衬底材料比较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环节:外延

(一)GaN on SiC的制备

宽带隙的碳化硅与GaN晶格失配较小、导电、热导率高,在目前半导体照明芯片上占有优势,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领先其他技术方案。SiC衬底的缺点是价格昂贵、折射率较大、缺陷密度高、热失配也较大,由于SiC表面容易形成一种稳定的氧化物,阻止其分解和刻蚀,因此SiC衬底在外延生长前的表面处理非常重要。目前主流SiC衬底尺寸是4-6英寸,8英寸衬底仅有少数公司掌握制造技术,半导电型SiC衬底以n型衬底为主,主要用于外延GaN基LED等光电子器件、SiC基电力电子器件等,半绝缘型SiC衬底主要用于外延制造GaN高功率射频器件。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的过程中,包含了复杂的一连串过程: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环节:外延

首先,前驱物借由高精准度的注入喷头(Injector)精确地控制进入汽化反应(Vaporizer)及制程反应腔体(Reactor)反应物的量,并且借由反应气体与其进行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后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会在基板的表面进行吸附(Adsorption)、表面反应(Surface kinetics)、薄膜成长(Growth),形成一层薄膜。最后,这些未参与反应的反应物,则会进行脱附(Desorption)、真空排气(Evacuation)等过程,使制程反应腔体能保持真空且纯净的环境。采用SiC为衬底的GaN外延生长方法示例:

1.MOCVD生长依次将氮化钛层、氮化铝层和氮化镓层沉积在SiC衬底上,气氛是以三甲基镓(TMGa)、三甲基铝(TMAl)、三甲基钛(TDEAT)和氨气(NH3)分别作为Ga、Al、Ti和N源,以氢气(H2)为载气。首先,将SiC衬底置于1200度反应室进行前烘300s,降温至500度,通入氨气8000sccm对衬底进行氮化;

2.然后通入TDEAT三甲基钛气体,流量控制在40sccm,并继续通入氨气8000sccm,时长80s,进行氮化钛沉积,250s进行复原;

3.然后通入TMAl三甲基铝气体50sccm,10000sccm氨气,时长100s,进行氮化铝沉积;

4.最后通入TMGa三甲基镓气体。80sccm,15000sccm氨气,时长150s,进行氮化镓沉积,对反应室气氛复原,完成缓冲层生长。

各家GaN外延生长方法knowhow不一样,属于机密配方。

(二)技术难点

GaN on SiC是目前氮化镓外延的主流技术,主要技术难点如下:

1.衬底表面氧化层、亚表面损伤层、缺陷等影响 GaN 外延层的质量;

2.GaN 在SiC 衬底表面难以成核,由于 Ga 原子在 SiC 衬底表面浸润性差,直接在 SiC 衬底表面生长 GaN 生长速度慢、材料质量差;

3.衬底表面原子排布诱导 GaN 外延层中形成堆垛层错(BSFs),对于 SiC 衬底上外延 GaN,衬底上有多种可能的原子排列次序,导致其上外延 GaN 层初始原子堆垛次序不统一,容易产生堆垛层错。堆垛层错(SFs)沿着 c 轴引入内建电场,导致面内载流子分离以及器件漏电等问题出现;

4.晶格失配与热失配问题。SiC 衬底与 GaN 晶格常数与热膨胀系数不同,使 GaN 层受到压应力,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生长完成后的降温过程中 GaN 薄膜受到张应力。应力与 GaN 带隙呈线性关系,每 1Gpa 双轴应力带来的带边峰的线性移动为 20±3meV。此外,应力的存在导致 GaN 外延层中产生了高密度的缺陷。

(三)解决方案

1.SiC 衬底表面处理

SiC 衬底表面处理是 SiC 衬底外延 GaN 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早期由于 SiC 衬底切磨抛工艺过程带来的划痕、亚损伤层、污染物残留等问题较多,随着 SiC 晶圆切磨抛工艺以及衬底封装工艺的进步, 衬底表面质量得到改善。目前 SiC 衬底表面采取机械化学抛光的处理方式已做到基本无划痕, 氮气氛围的封装工艺也可避免 SiC 表面与氧气的长时间接触, 因此多数外延不再采用额外的化学腐蚀,而是直接采用原位高温 H2 或 H2/NH3混合气体高温热处理的方式进行衬底处理。

2.外延生长调控

直接在 SiC 衬底表面外延生长 GaN,由于两者间原子浸润性差,GaN 在衬底表面为 3D 岛状生长,外延层受到的应力全部释放,只保留了降温过程中产生的张应力。引入 AlN 缓冲层可有效改善原子浸润性,使 GaN 外延层呈二维生长,缓冲压应力的释放, GaN 外延层仍然保持压应力状态,从而提升 GaN 外延层结晶质量。

(a)GaN/SiC (b)GaN/AIN/SiC外延生长模式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环节:外延

三、SiC 的外延

(一)SiC on SiC的制备

为制作功率器件,需要在碳化硅衬底上生长1层或几层碳化硅薄膜,目前主流的方法是采用CVD法进行同质外延生长,其优点在于对外延层厚度及杂质掺杂的精确控制和均匀性,但有严重的多型体混合问题。早期碳化硅是在无偏角衬底上外延生长的,然而受多型体混合影响,实际外延效果并不理想,难以进而制备器件。之后发展了利用台阶流生长方法在不同偏角下斜切碳化硅衬底,使外延表面形成高密度的纳米级外延台阶,可在1500℃左右的温度下制备均一相的外延层。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环节:外延

台阶控制外延法的优点在于不仅能够实现低温生长,而且能够稳定晶型的控制,其生长温度可以降至1200℃甚至更低而不产生3C-SiC夹杂相,但随着温度降低,表面缺陷密度和背景氮掺杂浓度会显著增加,生长速率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温度和衬底偏角是实现SiC外延快速高质量制备的关键。另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无法阻断基平面位错和对衬底材料造成浪费。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台阶控制外延法己经比较成熟,成为了碳化硅外延的主要技术方案。

为了突破台阶控制外延法的限制,TCS(三氯氢硅)法应运而生,可以同时实现生长速率大幅提升和质量的有效控制,非常有利于SiC厚膜外延生长。TCS技术率先由LPE在2014年实现商业化,2017年左右Aixtron对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并将该技术移植到了商业的设备中。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环节:外延

(二)重要指标和参数

1.高质量厚膜外延

SiC功率器件中,在外延的 SiC 漂移层中平衡外延层厚度及掺杂浓度是获得高耐压器件的关键。一般低压在600伏,需要的外延厚度大概在6个μm左右,中压1200~1700,厚度就是10~15个μm。高压1万伏以上,大概需要100个μm以上。所以随着电压能力的增加,外延厚度随之增加,高质量外延片的制备也就非常难。

SiC 双极器件中击穿电压对漂移区掺杂浓度和厚度要求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环节:外延

2.掺杂浓度控制

控制外延层的掺杂浓度对 SiC 功率器件的性能至关重要。外延层掺杂浓度与掺杂源流量、C/Si 比、温度、反应室压强、生长速度等生长参数有关。除掺杂浓度以外,外延层的掺杂均匀性是研究者们的另一关注重点,下图(a)展示了衬底转速对径向 n 型掺杂浓度均匀性的影响。可以看出,从衬底中心到边缘,掺杂浓度逐渐增加。提高衬底转速可有效提升载流子浓度分布的均匀性;(b)展示了生长速度对径向掺杂浓度均匀性影响,随着生长速度的升高,径向掺杂浓度均匀性降低。合理的控制外延生长速度有利于掺杂浓度与均匀性的调控,然而 SiC 厚膜外延需要高的生长速度,因而在外延生长过程中,需要基于外延目的调控外延生长参数,最终获得符合要求的外延材料。

(a)衬底转速;(b)生长速度45(三角形)、54(空心圆)、77(实心圆)um/h对径向掺杂浓度均匀性的影响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环节:外延

3.缺陷调控

有效调控 SiC 外延层中的缺陷是确保 SiC 功率器件性能与可靠性的关键。SiC 外延层中的缺陷主要分为层错、位错、表面缺陷及点缺陷。致命性缺陷像三角形缺陷、滴落物,对所有器件类型都有影响,包括二极管、MOSFET、双极性器件,影响最大的就是击穿电压,它可以使击穿电压减少20%,甚至跌到90%; 非致命性缺陷如一些TSD和TED,对二极管可能没有影响,但对MOS、双极器件有寿命的影响,或者漏电的影响,最终影响器件的加工合格率。所以在碳化硅外延中缺陷的控制非常关键。

SiC中的(a)三角形缺陷(b)胡萝卜缺陷(c)彗星型缺陷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环节:外延

更多详见: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环节:外延(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